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

從香港2012立法會選舉看社會的道義訴求與利益訴求

從香港2012立法會選舉看社會的道義訴求與利益訴求

道義訴求與利益訴求,是社會公共事務的一個永恆的主題。但世間沒有絕對的道義,絕對的道義訴求必然會成為絕對的利益訴求的畫皮。文革中的絕對道義訴求,終於成了絕對利益訴求的代名詞,就是前車覆轍。在一個是非顛覆、黑白混淆、善惡倒置、人心崩塌的時代,人們不敢言「道義」,而以「政制之爭」、「主義之爭」、「宗教之爭」、「左右之爭」、「家門之爭」、「派系之爭」的說法取代。2012香港的立法會選舉波譎雲詭、形勢複雜混亂,很能說明一種特殊模式的道義訴求與利益訴求的關係。

此次立法會選舉的最大輸家要算香港民主黨了。立法會的全部議席由上屆的60席增至如今的70席,民主黨的議席卻由上屆的8席降至6席。在「國教」風波的浩大聲勢之下,執反對派之牛耳的民主黨未能趁機發圍壯大,反而重受挫敗,怪不得黨主席何俊仁要立即辭職了。香港五大選區,新界西民主黨的前主席李永達與其妻陳樹英雙雙折翼,九龍西的張文光只能保送新丁黃碧雲入會,自己也告落選。

這次投票人數183萬,泛民在地區直選整體得票達103萬,較建制派的77萬多逾26萬票,但只能取得18席,較建制多1席。而建制派的民建聯則大獲全勝,由上屆的10席增至現在的13席。

牵涉影響到此次選舉的主要有四個政治事件:一是國教風波,二是政改事件,三是司法覆核,四是五區公投。

國教風波聲勢浩大,從612的大遊行以來,反對之聲不絕,以至於連梁振英也不得不在選舉前一天的9月8日宣佈國教沒有死線,政府不會設定硬性必修的日期。國教風波被視為泛民的巨大助力,他們的部署都是在這個基礎上去擴張勢力。

但對民主黨打擊最大的是政改事件,激進泛民的「人力」到處狙擊民主黨,指責他們走進中聯辦與中共對話是「出賣港人」。於是,公民黨曾與社民連合作進行過「五區公投」的歷史保護了公民黨,從社民連分裂出來的「人力」不是不想搶公民黨的票,而是沒有理由再攻擊五區公投的戰友。

本來,公民黨在港珠澳大橋或外傭兩宗司法覆核事件中,自以為站在「道義訴求」而不是「利益訴求」的立場,但受到很多港人的異議。但國教事件的浩大聲勢掩蓋了司法覆核的負面影響。由此也可見,公眾的道義訴求與利益訴求既不一定是對立的,也不是一成不變的。

這次選舉公民黨要夾縫求存本來就不容易,要擴張勢力也非常困難。「超級區議會」的五席,公民黨讓位於民主黨的涂謹申、何俊仁與民協的馮檢基。而余若薇則空降新界西,推出新丁郭家麒;陳淑莊則在港島推出新丁陳家洛。此次余若薇與陳淑莊名單的得票率都在7萬餘票,遠超過第二位的4萬餘票。公民黨不論在新界西還是在港島區都沒有「桩腳」,也即地區的關係與利益網,靠的純粹是「明星效應」,也即道義訴求。她們打的是國教事件中的道德訴求牌,與建制派的利益訴求對抗。此次公民黨由上次的5席增加至如今的6席。公民黨的聲勢與實力無疑是增加了。他們在新界西與港島區都得票第一,又推出第二階梯進入立法會,主要依靠明星效應的公民黨不但增加了聲勢,也增加了兩位新星。這就抵銷了由五位「超級區議會」議員的誕生及立法會議員總數的增加所帶來的此消彼長的不利形勢。

其實,國教風波、政改事件、司法覆核、五區公投都有「道義訴求」與「利益訴求」的問題。利益訴求容易廓清,而「道義訴求」則變幻不測。國教風波、政改事件、司法覆核、五區公投,無論支持者還是反對者都認為自己的立場才是最正當的道德訴求。

在國教風波中,泛民只看到反對國教的浩大聲勢,看不到不反對國教的沉默的選民也有他們自以為是的道德訴求。反對國教本來就不是那麼是非善惡分明的事,正所謂此亦一是非、彼亦一是非,反對國教要動員泛民的選民容易,但要策反親建制的選民卻不容易,這是此次立法會選舉中,泛民的盲點。還有一點就是梁振英在選舉的前一天才宣佈國教沒有死線,倉卒之間,泛民無法對此一宣佈對民意構成多大的影響進行有效的評估,因此,也就無法進行任何策略調整。

此次親建制大勝,首次獨立參選的工聯會取得4席,王國興首次在港島區插旗。而泛民的工黨首次參選也有好成績,取得了4席。激進的人力與社民連合共取得3席,選票共得26萬。但九龍西的黃毓民只得票3萬餘,與上次差不多,而同區的親建制的馮美芬與泛民的毛孟靜則得票倍增。

即使是激進派人力與社民連的三位議員,背景也各自不同,陳偉業是泛藍的,梁國雄是托派的,黃毓民則自稱耶穌是大佬。他們的湧現,是社會對於現建制的反叛心理的躁動,這種躁動在建制眼中無疑是眼中刺,但在歷史的宏觀角度而言,或許只是一種小打小鬧的一時喧嘩而已。